2011年3月23日 星期三

啟天宮沿革(一)

本宮所在地昔時稱為料館口街。「料館」則是鋸木廠製材廠之意。其地名之由來,係因遠在清朝嘉慶年間,此地已設有「料館」,後來在三角湧(今三峽),大嵙崁(今大溪)等處所產樟木,皆由大嵙崁溪(今大漢溪)水路運抵此處,於木材商所設之「料館」中製材。除將上料供軍需造船外,餘者加工後供為民用,因而成為原木集散要地。直至光緒年間築造鐵路所用之枕木,乃在此處製造,因而得名。


清代枕木製作廠


        料館口街因瀕淡水河處,河道彎曲,故為來往船舶避風難絕佳處所。艋舺木材商經常與內地福州載運木材(福杉)來台之紅船交易,亦在此處起卸。所有紅船來台,因恐在洋上遭遇不測風雲,故船中皆奉祀媽祖神尊,祈以庇佑往返平安。相傳道光二十一(西元一八四一年)年間,有內地紅船運送木材到埠,將其所載原木卸下,起帆欲返回內地時,當日雖萬里晴空波平浪靜,詎料船至江心,竟原地打轉多時,逡巡不前。眾人心知有異,即焚香禱告,卜知神意,以鑾駕欲駐留本地以享禋祀。船家立即將船駛返碼頭,並洽詢眾議。時當地木材商萬順料館黃姜生、黃萬鐘(昭祿)父子,發其虔誠心意,迎奉聖母神像祀於黃家正廳(昔為黃家住宅即本宮現址)。嗣因頗有靈驗,亦為附近居民供仰參拜。
艋舺市街圖
黃家自從奉祀聖母後,事業突飛猛進,不久成為艋舺地方有數之鉅富,並於發跡後蓄意啟建大厝居住,遂在舊宅左前側動工興建。迨至大厝蓋成舉家遷入後,原擬將奉祀於舊宅之聖母亦迎祀於大厝。經在神前擲筊憑卜聖示,為得允准。以聖意仍堅留原地,而當地居民則咸以聖母庇護眾生,神靈顯赫,乃敦請改為公祀。黃家遵奉聖示,誠意接受公眾所請,遂將舊宅捐獻充為媽祖之行館,擇吉交由地方公祀。從此艋舺居民稱該行館為媽祖館,聖母則稱為料館媽祖。由於當時行館周圍人煙尚屬稀少,住戶無幾,為延媽祖香火於不斷,眾議決定公設香牌乙面,提交附近住戶每日憑牌輪值燒香祭拜,然乃偶有疏忽,不免有失禮神之儀。幸得魚販林靟發其虔誠心意,自請負責傳送香牌。其餘營生返家後,遂日將香牌轉送各戶,凡遇有無法到宮上香住戶,並代為燒香點燭,及收取香料五錢作為宮內經費,如此從未間斷。每逢神聖誕辰祭典,演戲諸事,亦由其挨戶題捐以應開支。聖母香火賴其發心效勞,終得以綿延不斷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